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灌口闽南童玩文化节落幕 欢乐童玩灌口“新名片”

来源:欧宝体肓官网进入    发布时间:2024-04-17 01:51:53

  本届童玩节由集美区委宣传部、区委文明办指导,灌口镇人民政府主办,台湾苗栗县民俗艺文协会、台湾宜兰县民俗体育委员会、台湾宜兰县武耀玉光国术团、南澳乡公所等单位联办。

  活动围绕竞赛、表演、展览、游戏、美食五大主轴,设置十大区域、50多个项目

  厦门日报讯(本版文/记者 应洁 通讯员 林小芬 郭妮妮 李轶胜 本版图/通讯员 林志杰)

  在风景如画的灌口风景湖公园,孩子们抖空竹、踢毽子、打陀螺、学习捏糖人,玩得不亦乐乎……为期7天的灌口第三届闽南童玩文化节在人们的意犹未尽中落下帷幕。童玩节举办的8月15日至22日期间,超过15万人次来到灌口,充分感受闽南非物质遗产的深厚底蕴,体验闽南童玩童谣的民俗魅力。

  从去年的5天7万人,到今年的7天15万人,灌口闽南童玩节不仅在规模上有所扩大,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和精彩程度也年年“升级”。

  以“童心飞扬两岸情深”为主题,七天的童玩节好戏连连、精彩不断,活动围绕着竞赛、表演、展览、游戏、美食5大主轴展开,设置了主舞台区、童玩体验区、民俗研习营、亲子职业体验营、趣味竞技区、童玩博物馆、户外体验区等10大区域的50余个项目,每一个项目都从参与者方面出发,充足表现互动性。

  今年的童玩节还主打“两岸”牌,与台湾童玩文化、中小学生深度交流,凸显闽台童玩文化的互动性、合作性及传承性。100多名来自台湾苗栗县民俗艺文协会、台湾宜兰民俗体育委员会、台湾宜兰县武耀玉光国术团等台湾艺术表演团体的嘉宾专程来到灌口共襄盛举。

  活动期间,两岸中小学生代表在闽南童玩传承基地——灌口中心小学互动研讨传统童玩文化,搭建具有闽南特色的两岸童玩文化交流平台。

  “闽南童玩”于2010年正式记载为第三批厦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怀旧情怀和传承意义的灌口童玩节,旨在回归传统,带领小朋友们重新发现、领略民间传统文化之美,同时也激发了不少“大孩子”心底的童心童趣。

  借由本届灌口童玩节,童玩文化进一步在两岸推广、传播,影响力日盛。来自台湾宜兰县清沟小学的校长陈钟金说,两岸同根同缘,很多童玩、游戏都是一样的,“希望童玩节能继续举办下去,让两岸的交流更进一步深入,小朋友之间更加熟悉,交流更积极主动。”

  一年比一年办得更好的童玩节,慢慢的变成了不少市民期待的“节日”,变成灌口一张新的“人文名片”。

  在“美丽厦门”建设过程中,集美区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提出打造“人文集美”的目标,有着丰厚历史底蕴的灌口镇,将在“美丽厦门”、“人文集美”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

  灌口镇党委书记刘光忠说,童玩节是继承和弘扬优秀民俗民间传统文化,是贯彻实施“美丽厦门”战略、“人文集美”思路的重要举措。通过举办闽南童玩文化节,灌口有意将童玩文化节打造成有标志意义的文化品牌,逐步提升灌口的形象。

  灌口镇镇长张泓表示,此次闽南童玩文化节突显“中国梦”“闽南味”“两岸情”的特色,将童玩、童趣、童乐巧妙融合,让市民和游客感受闽台童玩文化的乐趣,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的同时,搭建了一个娱乐身心、放飞心情的平台。

  从去年开始,灌口童玩节专属吉祥物“灌灌”“欢欢”开始和游客们见面,深受大朋友、小朋友们的喜爱。明年, “灌灌”“欢欢”还将与您相约灌口童玩节,敬请期待。

  五颜六色的鹦鹉、Q版蜘蛛侠、超萌的机器猫……童玩文化节上,来自台湾的捏面大师罗紫正向观众们展示了高超娴熟的捏面技艺,每个栩栩如生的卡通人物,只需3分钟就“诞生”在他的手上,不一会儿,小朋友们在摊位前排起了长龙。

  罗紫正是台湾苗栗人,今年44岁,他说,28岁那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庙会上近距离接触到捏面人,看见捏面师傅以灵巧的双手在短短几分钟内,捏出各式各样的精巧造型,他惊讶不已,于是开始自学捏面人。在他的潜心钻研下,如今罗紫正已成为台湾最年轻的捏面人传统技艺传承人,被称为“捏面人达人”。

  长期以来,罗紫正致力于捏面技艺的传播,经常到社区、学校里教授教学,几年前还自费出版了《台湾民俗技艺》图解书,通过分步骤图解教读者捏面技艺。

  看到自己的捏面人在童玩节上受到两岸小朋友的喜欢,罗紫正心里很是欣慰,他希望有更多这样的活动,让传统民俗文化更加贴近下一代。

  “我想要一只小兔子!”“我要一条龙!”不同于郑秀花的现场算术,台湾糖画大师吕国佃较为安静,他熬糖、作画,仅一勺一铲,根据孩子们的需求,一件件作品转瞬间就做成了。

  吕国佃从事这项技艺30多年了。“画糖人要看悟性,又讲究经验。”他说,“熬糖这一环节就非常考验人,水的多少,火候的掌控,全凭经验,水中也不能有任何杂质。一般的自来水因为含有杂质,无法做糖画。”

  糖溶化后,滴在铜板上只是一点,这时要迅速勾勒作品,因为一分钟后糖就会凝固。“反应要够快,动作也要够快。”吕国佃说,“溶化的糖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要根据糖在铜板上的流向创作,自由发挥。”

  吕国佃介绍,目前台湾技术娴熟的糖画大师只有五六人,大多是中老年人。“只要愿意学,我都可以收为徒弟。”吕国佃说,“海峡两岸一家亲,希望能和内地的艺人们交流,希望在大陆收个徒弟。”

  随着郑秀花的一次次提问,孩子们给出了准确答案。作为台湾龙须糖技艺大师,郑秀花喜欢在制作期间与孩子互动,算算术,介绍龙须糖来历。

  郑秀花介绍,龙须糖已流传民间2000年,因一直为皇帝御用膳食,百姓们称其为“皇帝点心”。直至清朝雍正年间,一日,雍正皇帝设满汉全席,宴请文武百官。当御厨现场制作该酥时,雍正皇帝见其手法娴熟,似游龙舞凤,手中糖丝雪白、纤细、如祥龙之须,遂特封此糖为“龙须酥”,自此,龙须酥的美名传遍大江南北。

  说话间,郑秀花手中的活始终没停歇,她将糯米和麦芽糖结合,粘成一个1厘米粗的圆圈。在她的巧手飞舞下,圆圈分成2个,再分成4个,又分成8个……郑秀花一边分圆圈,一边跟孩子们一起算算术,几分钟后,手中的圆圈变成了一缕缕如线般的细丝,“这里一共有16382条细丝。”郑秀花介绍。

  唱童谣,玩童玩,再画个大花脸哼两句歌仔戏,是否更有闽南古早味?童玩节期间,主办方请来“脸谱达人”王永煌,现场为游客画“花脸”。

  王永煌是漳州一个芗剧剧团团长,他从12岁进剧团为演员画脸谱,已经四十年了。如今他的儿子女儿也在剧团,他们的剧团走遍大江南北演出,在台湾交流演出多年了。

  王永煌介绍,脸谱样式很多,在戏曲的行当中有生、旦、净、末、丑,其中的净角就是我们常说的花脸。脸谱中最主要的是“三块瓦脸”,其他画法大多都是从这“三块瓦脸”演变而来的。如喜剧人物张飞、焦赞。他拿出张飞的图片,“垂眉、笑眼窝、翘嘴以示笑口常开。悲剧人物项羽则眼角下撇,虽不失庄重却也预示着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命运。”

  王永煌介绍,脸谱从唐代就有了,歌仔戏是闽南戏曲文化。因为要求画画的大多是孩子,所以王永煌只是上上粉,画画淡妆,希望孩子们能够感受到闽南传统戏曲文化。

  “魏金蓉同学送给我她自己亲手制作的贺卡,我送给她一件我们泰雅族的挂饰,希望她挂在书包上,不要忘了我这个朋友。”来自台湾清沟小学的李配颖说,她很高兴能够认识灌口中心小学的魏金蓉同学,欢迎他们去台湾玩。8月18日,在童玩节活动间隙,两岸少年儿童“放飞童心,追逐梦想”联谊活动于灌口中心小学举行,来自两岸120名小朋友欢聚一堂,交流童玩文化。

  台湾的小朋友及嘉宾来到灌口中心小学,他们参观学校的童玩陈列馆,展示骑着独轮车、踢毽子、武术表演等童玩绝活,灌口中心小学的学生带来了闽南童谣、踩高跷跳兔子舞等精彩节目,现场掌声不断,小朋友们沉浸在快乐中。随后,两岸的小朋友结成了对子,互换礼物。看到这样的场景,来自台湾宜兰县的78岁老人郑新耀颇为感慨,“看到这些童玩,好像回到小时候,这些童玩我小时候都玩过。两岸童玩都是一样的,应该多交流。”

  台湾宜兰县清沟小学校长陈钟金认为,两岸同根同源,都致力于闽南童玩的传承和发扬。清沟小学也很看重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传承,学校每周都有民俗技艺课,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接触踢毽子、滚铁环、抖空竹等童玩。课堂之外,会聘请一些专家给孩子们上课,让孩子们广泛接触民俗技艺。

  陈钟金介绍,台湾的童玩分为民俗体育和民俗技艺,剪纸、捏面人等静态项目属于民俗技艺,踢毽子、扯铃、陀螺等动态类的归为民俗体育,民俗体育有正式项目与非正式项目之分。台湾每年都有民俗体育比赛,几乎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强项和特色。陈钟金说,现在奥运会很多赛事都是从童玩演变发展过来的,“希望两岸共同推广闽南童玩文化,让童玩成为运动会赛事,逐渐走向世界。”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网络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上一篇:【48812】做龙须酥要哪一些食材 做龙须酥需求的食材以及做法
下一篇:这些零食有人喜欢吃有人讨厌吃全都吃过的才“牛”你呢?